快捷导航

印度学生竞争压力大 六成学生因书包过重影响脊椎 教育

[复制链接]
查看: 5|回复: 0
发表于 2024-4-14 21:02:57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真的挺后悔自己高中没好好学习,自己曾是湖北八校之一的学生,毕业之后看着自己的同学不是985就是211,也许当时可能觉得没啥差距,但是真就一本管学习,二本管纪律,三本管卫生,985大学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以及教育资源,真的不是二本,三本可以比的,希望大家都可以好好学习,我个大学生看个这个,快感动死了。
人口大国印度在教育方面的压力,从书包的重量就能看出孩子们的学习竞争。由于过重的书包已经影响到不少印度青少年的健康成长,印度政府已下令,严格控制当地中小学生的书包重量和作业负担。然而在同样有“千军万马过独木桥”问题的印度,书包重量只是冰山一角。“必须非常努力学习,才能从农村走出去”,《环球时报》记者采访了印度几个不同地区的家庭和学校,听他们讲述印度学生每日的学习压力。

据《今日印度》杂志报道,印度人力资源开发部宣布,学校不得给一二年级的学生布置家庭作业,同时对各年级学生书包的重量也有了严格规定。印度政府根据孩子的年龄发布书包重量指南,并提到书包负荷会严重影响脊柱发育。不给学生布置家庭作业的原因之一,也是为确保他们不带书本回家。

英国天空新闻网报道称,多项研究显示,过重的书包负担会影响青少年发育中的脊椎。印度工商联合会公布的一项调查发现,该国68%的少儿可能患有轻微背部疼痛,这种疼痛会逐渐发展为慢性疼痛,之后可能会转变为驼背。这项研究涉及印度主要城市的2500多名儿童和1000名父母,其中超过88%的7-13岁儿童背部负重超过他们体重的45%。

《环球时报》记者每天早晨7时左右在小区里跑步时都会看到,一群父母领着背负着巨大书包的中小学生在家门口等校车,或是将书包费劲地搬到私家车上,让父母送去上学。有些孩子沉重的书包,甚至盖住他们整个后背。居民古普塔告诉《环球时报》记者,他的孩子正在上中学,每天早晨6时起床,需要坐校车到30公里外的德里去上学,放学回来要做很多作业,周末还要上各种补习班或特长班。可以看出,印度学生也不并轻松。这些印度中产阶层出身的孩子,家庭有一定经济实力,父母能为他们创造比较好的学习环境和未来出路。但父母的拼命努力,也带来学生学业负担过重的问题。

《环球时报》记者近期曾赴新德里郊区约特村的约特学校采访。据校长库马尔介绍,这是一所公立学校,共有557名学生,从幼儿园到高中共27个班。印度标准学制规定,3-5岁是幼儿园,5-10岁是小学,10-16岁是初中,16-18岁是高中。学校招生范围覆盖附近两个村,主要授课语言是印地语、英语和梵语,全部资金来自德里政府。

记者到达校长办公室时,正好看到一些女性在场。校长介绍说,这些都是学生家长,他们是学校管理委员会成员,该组织由学生家长组成,成员定期开会,监督学校工作,看学生吃得如何、学得如何、老师是否尽责等。每个年级的标准考试满分为100分,40分以上是“升级”,40分以下是“不过关”,则需要复读。根据校长和家长介绍,该校的课程虽然不多,但家长还是会给孩子更多作业压力。

在印度农村,孩子们也丝毫不敢松懈。在印度西北部哈里亚纳邦的利赤普拉村里,学生几乎全部上私立学校,不但学费贵,课业也非常繁重。村民克拉迪的两个孩子都上私立小学,学校距离家有6公里左右。克拉迪告诉记者,孩子放学后要做很长时间作业。不过他认为,这样才对得起昂贵的学费,“只有努力学习,才能走出农村”。

孟买所在的马哈拉施特拉邦规定,书包重量不应超过孩子体重的10%。现在很多学校都使用白板和投影仪授课,所以学生不必携带教科书。然而,印度大部分农村地区的儿童必须背着沉重的书包,长途跋涉去上学;有的甚至需要趟过河流、头顶书本才能走到学校。马哈拉施特拉邦的司机舒库拉表示:“我体弱的女儿必须在书包里放大约4-5公斤的书,还要带着另一个单独的包,里面放着午餐盒和水瓶。”

虽然印度为了给学生减负绞尽脑汁,但据记者观察,印度家长望子成龙,书包重量减少了,负担还会从其他地方补回来,这些规定很难从根本上减少孩子身上的压力。

相关阅读:招生网

相关帖子

作为一个24岁还在读大三的老阿姨,给大家一个忠告,一定一定要努力学习,考上好大学。你只有真正经历过了,才知道没有学历,你甚至连一个机会都得不到。我现在专升本上了大学,在我专科实习的时候,我有一个同学特别优秀,基础很扎实,带他的老师也很喜欢他,但就因为他是专科毕业,最终没能留在那里。而且考研,有很多学校是明确专硕不收专升本学生的(就我的专业来说),只能考学硕。没有一个本科学历真的很难,尤其是在我们都是普通人的情况下。即使你现在很迷茫,但你也必须努力学习,考上好大学,这样后来你希望改变,也比由专科挣扎轻松得多。大家现在都还很年轻,珍惜你们现在无尽的可能性,我已经因为自己的选择,失去了很多机会。以我为鉴,与君共勉。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注册账号

本版积分规则

精彩推荐

让学习更简单

  • 反馈建议:麻烦到学习网管理处反馈
  • 我的电话:这个不能给
  • 工作时间:周一到周五

关于我们

云服务支持

精彩文章,快速检索

关注我们

Copyright 学习网  Powered by©  技术支持:飛     ( 闽ICP备2021007264号-3 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