快捷导航

给国际友人送礼时要注意这些才好?

[复制链接]
查看: 15|回复: 0
发表于 2023-11-2 17:25:45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真的挺后悔自己高中没好好学习,自己曾是湖北八校之一的学生,毕业之后看着自己的同学不是985就是211,也许当时可能觉得没啥差距,但是真就一本管学习,二本管纪律,三本管卫生,985大学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以及教育资源,真的不是二本,三本可以比的,希望大家都可以好好学习,我个大学生看个这个,快感动死了。
在国际交往中,人们经常通过赠送礼品来表达谢意和祝贺,以增进友谊。给外国友人馈赠礼品要尽可能考虑受礼人的喜好,“投其所好”是赠送礼品最基本的原则。如不了解对方喜好,稳妥的办法是选择具有民族特色的工艺品。中国人司空见惯的风筝、二胡、笛子、剪纸、筷子、图章、脸谱、书画、茶叶,一旦到了外国友人的手里,往往会备受青睐,身价倍增。礼不在重而在于合适,有时送太贵重的礼品反而会使受礼者不安。

赠礼的方式一般以面交为好。西方人在送礼时十分看重礼品的包装,多数国家的人们习惯用彩色包装纸和丝带包扎,西欧国家喜欢用淡色包装纸。向外国友人赠送礼品时,既要说明其寓意、特点与用途,又要说明它是为对方精心选择的。不要画蛇添足地说什么“小意思,实在拿不出手”等等,这种过谦的说法,会大大减低礼品的分量。与中国人的习俗不同,在西方国家接受礼物后应即刻表示感谢,并当面拆看,不论其价值大小,都应对礼物表示赞赏。

赠礼要适时。在有些国家,在对方送礼时才能还礼;在有的国家(如日本),要选择人不多的场合送礼;而在阿拉伯国家,必须有其他人在场,送礼才不会有贿赂的嫌疑。在英国,合适的送礼时机是请别人用完晚餐或在剧院看完演出之后。在法国,不能向初次结识的朋友送礼,应等下次相逢的适当时机再送。

由于各国习俗不同,赠礼的种类和方式也有差异。

日本人将送礼看作是向对方表示心意的物质体现。礼不在厚,赠送得当便会给对方留下深刻印象。送日本人礼品要选择适当,中国的文房四宝、名人字画、工艺品等最受欢迎,但字画的尺寸不宜过大。所送礼品的包装不能草率,哪怕是一盒茶叶也应精心打理,但日本人忌讳打上蝴蝶结。中国人讲究送烟送酒,而日本人却送酒不送烟。中国人送礼成双,日本人则避偶就奇,通常用1、3、5、7等奇数,但又忌讳其中的“9”,因为在日语中“9”的读音与“苦”相同。按日本习俗,向个人赠礼须在私下进行,不宜当众送出。

与美国人交往,有两种场合可通过赠礼来自然地表达祝贺和友情,一是每年的圣诞节期间,二是当你抵达和离开美国的时候。如是工作关系可送些办公用品,也可选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精美工艺品。在美国,请客人吃顿饭,喝杯酒,或到别墅去共度周末,被视为较普遍的“赠礼”形式,你只要对此表示感谢即可,不必再作其他报答。去美国人家中做客一般不必备厚礼,带些小礼品如鲜花、美酒和工艺品即可,如果空手赴宴,则表示你将回请。

欧洲国家送礼在欧洲不大盛行,即使是重大节日和喜庆场合,这种馈赠也仅限于家人或亲密朋友之间。来访者不必为送礼而劳神,主人绝不会因为对方未送礼或礼太轻而产生不快。德国人不注重礼品价格,只要送其喜欢的礼品就行,包装则要尽善尽美,忌讳用白色、棕色或黑色的纸包装礼品;法国人将香槟酒、白兰地、糖果、香水等视为好礼品,体现文化修养的书籍、画册等也深受欢迎;英国人喜欢鲜花、名酒、小工艺品和巧克力,但对饰有客人所属公司标记的礼品不大欣赏。

阿拉伯国家中国的工艺品在这一地区很受欢迎,造型生动的木雕或石雕动物,古香古色的瓷瓶、织锦或香木扇,绘有山水花鸟的中国画和唐三彩,都是馈赠的佳品。向阿拉伯人送礼要尊重其民族和宗教习俗,不要送古代仕女图,因为阿拉伯人不愿让女子的形象在厅堂高悬;不要送酒,因为多数阿拉伯国家明令禁酒;向女士赠礼,一定要通过她们的丈夫或父亲,赠饰品予女士更是大忌。

相关阅读:礼品
作为一个24岁还在读大三的老阿姨,给大家一个忠告,一定一定要努力学习,考上好大学。你只有真正经历过了,才知道没有学历,你甚至连一个机会都得不到。我现在专升本上了大学,在我专科实习的时候,我有一个同学特别优秀,基础很扎实,带他的老师也很喜欢他,但就因为他是专科毕业,最终没能留在那里。而且考研,有很多学校是明确专硕不收专升本学生的(就我的专业来说),只能考学硕。没有一个本科学历真的很难,尤其是在我们都是普通人的情况下。即使你现在很迷茫,但你也必须努力学习,考上好大学,这样后来你希望改变,也比由专科挣扎轻松得多。大家现在都还很年轻,珍惜你们现在无尽的可能性,我已经因为自己的选择,失去了很多机会。以我为鉴,与君共勉。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注册账号

本版积分规则

精彩推荐

让学习更简单

  • 反馈建议:麻烦到学习网管理处反馈
  • 我的电话:这个不能给
  • 工作时间:周一到周五

关于我们

云服务支持

精彩文章,快速检索

关注我们

Copyright 学习网  Powered by©  技术支持:飛     ( 闽ICP备2021007264号-3 )